人间天: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3-11-20 01:32:3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摘自《普门品》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摘自《楞严经》
如果有人应该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身相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示对应的身相为其讲法。
如果有男人因好学而出家,并能持守种种戒律,观世音菩萨就会出现在他前面,现比丘身相为他讲法,令他成就比丘之愿;如果有女人也能如此好学出家,还能持守更多更严的戒律,观世音菩萨会如彼所应而为讲法,令其成就;如果有男人、女人能乐意奉持五戒,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示出对应的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讲法,令其成就。
1.出家与心量
出家,现在一般理解的是从俗家离开,剃度进入寺院修行,成为正式的僧侣。前一段我们发的经文里提到了四种出家的状态,因为身心的不匹配导致四种情况,只有真正身行和心行都完全匹配的出家才算真正的出家,但凡身行不合适,或者心念不合适,都不能严格算做出家的。
但是现在来看这种衡量标准是偏实象化,完全抛弃了表象化。在《地藏十轮经》里提到,若有僧人行做不好,释迦佛说:念在我的面子上,只要他还披着一丝法服,你都不应该去说他的不对或不好。这就完全看出佛陀对弟子的眷顾,即对行做不好的学佛人的眷顾,也是对能听从佛陀教导的弟子的眷顾。
对行做不好的学佛人的眷顾是:因为他披一丝法服,穿了这一领纳衣就是僧人的样子,这个样子出现在世间就是佛法出现在世间,就算他并没有真正地传播佛法、没有传递解脱之道、离苦得乐之道、成就菩提之道,但是只要这个形象出现在世间,他就代表了佛法行走在世间,世人就算看到了仅是这样的一个样子,也是种了三宝的种子。所以僧人代表了三宝的住世,看到了僧人,我们想到了佛陀,想起了佛陀的教诲。就算行做不端的僧人出现在世间,也依然有其意义和价值,也不应该诋毁评论的。
佛陀在双树林示现涅槃,阿难尊者受阿那律尊者提醒问了佛四个问题:佛不住世当依何为师,答,当依般若提木叉为师,即是以戒为师;如何分别可以依止否,答,四个依止;问经藏如何集结整理,答,冠以如是我闻;问遇到恶性比丘,佛住世尚且有佛调服,佛不住世当如何对待,答,默摒置之。
默摒就是默然摒弃。如果你看到这个僧人是恶性僧人了,不符合戒律,没干应该做的事情,也不应该去声张他的过失对错,因为僧团有自查和纠察等等的自洁自律的功能,所以这个事情是轮不到他人置喙的,就算你嘴再长,也不应该伸到这个范畴里说东说西,这是一个居士,或者一个近事者应该持守的基础素质。觉得他不好、不对、不合适自己,离开他就可以了,也可以不去供养他,让他反省自己问题,这就是默摒置之了。
对真正听从佛陀教诲的弟子而言:知道佛陀有如此叮咛,也自然不会逾越界限去做不应该自己触碰的事情,能不去如此做,就少添了一分罪业,少造作了一分恶业,也少接洽一段恶缘,这是对听而奉行的弟子的眷顾。
出家人不是马上就叫做比丘的,要经过三坛大戒的仪式才算是比丘、比丘尼的;没受大戒的出家人不管什么年岁都只能是沙弥、沙弥尼。僧人的戒律就更多了,因为我们在家人没必要研究这个部分,所以就略过不提。
2.学佛的心态心量
以出家的格局来分:有出俗世家、出烦恼家、出轮回家之别。格局最差的就是为躲避某些事情出家,就像听到某人出家的信息,就会很习惯性的理解成情场失意,然后心灰意冷就出家了,这个情况在各种小说等文体的描写中比重非常的多,导致我们一听某某出家就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原因,这是最低格调的一种出家。不是为大众福祉而出家,仅为一人暂时的安稳而选择出家,虽然出家的行为值得赞叹,出家功德也殊胜无量,但以这种避世、避难、避烦恼的心出家,绝非法器之流,如果心态不改,也不可能成为佛教的龙象砥柱。
求各人的离苦得乐出家,这起码可以入小乘的法门,有一个彻底解脱的希望。而以世间层面的心态面对佛法,佛法也仅是满足世间用度罢了。你需要心灵安慰,佛法就是心灵鸡汤;你需要找一个谈资话柄,佛法就是百案条陈;你需要找世间的某种圆满,佛法就可以是那个圆满。
但就像你拿钱去卖东西了,钱用完了,你还想再用原来的钱买其他东西一样,这就不行了,还想再买其他的东西,就要重新换置学佛的心态心量。我们把佛法用小了,一定是我们的心态心量小了,绝对不是佛法本身就是小格局的。所以任何的一个修法,加以大乘的广阔心量,都可以有无限无边的受用和收益。举例来说,大家在吃饭的时候用《普门施食》,因为很简单,举起筷子夹到菜,送到嘴里这一个过程还没完,《普门施食》已经做完了,简单、方便、快速而且不露痕迹;不像传统的施食,全套的仪轨整下来,要是饿的紧的那个就得饿倒下了。既然如此方便又不用等,又不用表情凝重的念各种咒,又不用像闪电哥一样的看着碗(注:闪电哥,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的动物形象),然后迟钝几分钟才端碗吃饭。我们的心态心量在其中如何起作用?理论上说:任何有情众生的心念波动,一念间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也就是说,理论上有情众生的任何一个心念的波动,整个虚空里能接受、能感知到的高级别的佛菩萨等,都是巨细无遗地接受到的。既然我们的心念如此强大,为什么用来传递垃圾废物的妄想杂念?也是一念间就传递那么远,为什么不想着做点好事?
《普门施食》就是利用了打妄想的原理,你妄想能打那么远,施食就做不了那么远吗?都是念头,有什么差别?既然可以传递那么远,而传递的就是一个信号,就像我们电脑手机和网络间都是通过电信号的上下传递完成工作,都是电信号,为什么你现在看到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了这些,觉得很好?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感觉,对方就会接受到一个什么感觉,仅此而已。只不过是越高端的感受,越难用言语、词汇、文字去描述,但是食物简单的很,我们不需要去描述他任何,你知道那是食物,对方也知道这是食物,这就够了。所以理论上是如此简单,就看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了,你的心就是方圆三十里,一个小的城市那么大也不错,可把尽虚空遍法界的心念的本来状态,就用三十里,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3.出家发愿的过程,令天魔很恐惧
比丘有三个义,我过去记不住,所以就调换了顺序就记下了:乞破怖。乞是上乞佛法以养慧命,下乞食物以活躯命;破是破恶,破各种恶,什么贪嗔痴啊,能叫得上是恶的都要去破,这就代表比丘要坚定的奉行止恶的,所以在戒律层面也会对此提出要求;怖是怖魔,令魔恐惧的意思。
我们知道经文常常提四魔,分别是:死魔、蕴魔、烦恼魔、天魔或有的经文叫做天子魔。当然现在有人把各种莫名其妙的也加里了,什么病魔啊,或者睡魔啊等等,这都不算在四魔之列的,你乐意封他一个什么头衔,那是你的事情,正统魔就是如此四个。这四魔的提法就完全应了梁武帝没改魔字时的本意了,磨就是消磨、折磨的意思,遇到这几个货,会消磨人的意志。烦恼这个大家都知道,莫名其妙地就烦恼了,从火从页,就是这火啊又烧过一遍,代表这个事情没完没了地出现,令人烦恼。人为什么烦恼啊?因为有贪念,因为有执着,因为有坚固分别,所以才会有烦恼。就像某明星结婚了,这和我有一毛钱关系?我也没打算随礼,他也没请我去吃饭;如果你对这个明星有贪恋,就有烦恼了,他的爱人配不上他啊,日子会不会好过啊,以后会不会出镜少啊,这心操稀碎,烦恼不烦恼?
死魔这是轮回众生都难免的事情,人身终究是四大和合,终究会遇到四大不合的病,和四大分离的死,所以有生就有死,你有了这个色身,就有失去他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早早晚晚必然面临这个死的消磨。死期一到,昏昏然,颠倒,执着全起来了,过去修行得不强硬,根本抵抗不了死亡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死后没出轮回,就继续转世,有了隔阴之迷就又要忘记自己是谁。就像小孩常常问:我从哪里来啊?不是问怎么生出来的,他是问这个生死的根源问题,这个问题,也没几个人能真正的给出准确答案,而很多父母枉做小人地在那考虑如何解答生产问题。
蕴魔就是蕴五了,也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因为在蕴范畴里,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形成巨大的错误和莫名其妙的陷阱,所以这五阴是不容易破的。天魔或者天子魔,这是纯粹的算是外魔,天台宗把外魔分的很多,我们也没必要分得那么细致,纯粹的天道的魔这是最难对付的,余下就是精魅之类、鬼类等等。众生对人的干扰虽然常常抬不上台面,可是你也没办法否认他的存在,就像科学界流行证伪,如果你不能证明是真的,你可以证明他是伪的,那怕过程是伪的都可以,我们也没办法对众生证伪。因为出家人在仪轨上会发愿的,魔众不喜欢听到这样的事情,因为代表自己的宫殿可能又莫名其妙的被强拆,所以要提前保卫家园,谁有强拆我家的危险,我就提前把谁干掉。而出家发愿的过程,就会令天魔很恐惧,但是只吓唬人也没什么用。
4.慈毒悲心解毒
优婆塞、优婆夷翻译为近事男、近事女,是亲近三宝,承事于三宝的意思。就像有的在家人住在寺院,同吃同住同修行,但不是出家,有什么事情他们出人出力的干活,这就是典型的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还是有区别的。优婆塞、优婆夷需要持五戒的,居士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是自律要求自己而已,但是现在这两者间的区别也越来越小了,几乎也看不到了。
应该以佛的四众弟子形象来度的人,菩萨显示对应的身相来为他讲法,帮助他,成就他。所以我们可能会大面积的面对佛菩萨而不认识、不知道、没感觉,如果把三十二应身的情况算得再仔细,也不能代表观音菩萨就如此显示,这只是菩萨方便之力的万分之一罢了。如之前说到的,我们走在街上,面对呼啸而过的人群,你真的看到哪张脸是观音菩萨那样的脸?他既然要显示对应的身相,就一定不会带菩萨的那个气息;如果带出来,那就太业余了。所以我们要如普贤菩萨那样——礼敬诸佛,什么意思啊?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面对的任何一个众生是什么来头,无法知道他在几万劫前是什么境界,更没能力知道他在几万劫后会有如何证悟,所以我们轻易地得罪的任何一个众生,都可能是在得罪佛菩萨本尊。
所以不要去伤害众生,如果杀害众生,你可能中大奖出了佛身血。得罪佛还算罢了,佛宽宏大量不计较,但是佛不计较了,在佛的三界第一良田的加持下,我们又会收获什么呢?所以要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如果其中真是有一个菩萨示现,我们就收获大了,对不对?就算用财迷的脑袋想,我们也不能去伤害众生,对不对?前文提到慈悲心解毒,现在能理解了吗?我们面对一切众生都怀以慈悲、不忍伤害,哪里有众生会来伤害我?既然我都以慈悲对待大众,业力循环,那就是大众也以慈悲心对我,如果这其中有佛菩萨,岂不是我赚大了?所以学会心态转换,你会发现其乐无穷,学会用佛法的思维去看待世间问题,就会发现妙意纵横。希望大家也都能有这样的体会和受用。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普门品析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