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人间天:读诵地藏经利益及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3-11-23 01:35:36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人间天:读诵地藏经利益及注意事项

一、地藏经利益

地藏经的利益分为三种:

1、《地藏经》记载着人的生、老、病、死的种种历程,及如何改变命运的方法,并能够超拔去世的亲人眷属,是能够利乐有情大众的救命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和功德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读经能让人直观地了解佛菩萨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佛菩萨在经文里为我们演示无上妙法,这些法门埋藏在经文平实的句读中,待我们静心发掘。

2、《地藏经》融合了地藏菩萨的广大悲愿,也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慈悲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典皆以白话文来叙述,深入浅出,慈悲平直。对于佛法初涉者,可以契入地藏菩萨的救度悲愿,懂得六道轮回,并愿离娑婆恶浊,愿舍无间诸苦逼迫;对略有修持同修而言,本经可深夯戒定慧三学,令菩提道少诸障碍,多多助力;对老参同修而言,可在本经深悟诸佛妙意,不思议事,证十地事,毕竟成佛事。在所有经典中,佛理浅显易懂,内容包罗万象,对应方法林林总总,所获利益无穷无尽,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3、受持读诵《地藏经》,当下即得种种利益。经文记载读诵此不思议经典的种种功德利益,我们开卷阅读大有裨益;在读诵期间,蛰伏三业,身业不犯,口业不生,意业束缚,此是大利益;坚持读诵辅成戒定慧三学,圆满六波罗蜜门;得菩提不退,诸佛护临。 二、持诵经文注意事项:

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条件允许可燃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

持诵时无须大声朗诵,诵经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24小时皆可持诵,但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宜,切莫过快。

持诵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现象,例如:头晕目眩、流眼泪、字体模糊、身体酸软不适、心生疑惑、杂念纷至等,尤以刚开始持诵的第一个月内最为严重。遇此情况者,乃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六亲眷属、有缘众生所感,应以忏悔心,祈求冤亲债主原谅,更要勇于化解怨债业报,并将诵读《地藏经》及称念佛菩萨圣号等悉皆回向给他们,以得消业之用,孝亲之用。

三、诵经消业原理

人的修行以消除业障、偿还因果债、忏悔恶业为始,之后方能修法无碍。冤亲债主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身体不好、运势不济、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于修行有诸多障碍,都是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债引起。“万法皆因缘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过去世所造的诸恶业为因,今生冤亲讨债为果),若无法超拔冤亲债主,菩提道上必是难上加难,所以每个人应以至少持诵200部以上《地藏经》的功德乃及福德,回向累生累世因果,超拨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得令出离恶道,不受众苦。

四、究竟解脱之妙法

通过诵经功德回向,可以超拔众生,得生人天善道。然而,即使投生天道,仍未出离轮回,虽然寿命很长,但命终之后还要堕入三途。因此,欲令宗亲眷属得究竟解脱,化解周围众生的债务追讨,彻底消除这些违缘,最简单、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令彼得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佛说阿弥陀经》等诸多佛经都描述了极乐净土的殊胜美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于莲花中化生,可得不落恶道的根本保障,以及寿命无量等等诸多根本大利(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由此可见,往生极乐世界是末法时期众生得解脱自在乃至究竟成佛的最快捷、安稳、方便的途径。


为广度末法时期无量众生,引导他们往生极乐世界,下面向大家推荐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普门超度》。《普门超度》是基于阿弥陀佛十念必生愿的原理,以简单的开示为主,通过宣讲极乐世界的诸般美好,令众生放下执着,激发出离轮回、往生极乐的愿望,并引领众生发愿、念佛,借由阿弥陀佛殊胜的接引愿力,使众生能够快速往生极乐世界,从而迅速化解与我们的债务追讨,顺利消除各种违缘乃至障难厄运,积累我们的福报与功德。

《普门超度》简单快捷(精华版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不注重形式,不拣择地点,无需任何费用及物品准备,对主法者只强调心念配合,没有其他要求,只要发心度众生,人人都可以操作,是适合对一切大众普及的方便法门。《普门超度》是依靠净土法门二力结合为根本,以激发众生愿力为效果保障,引导发愿念佛来满足弥陀接引愿为落脚点。因为接受超度的众生自己肯发心、发愿,因此《普门超度》送走的众生数量大,效率高。

《普门超度》原先没有名字,暂时称呼为《简易超度》,后因观音菩萨赐名,才定名为《普门超度》,是因为本超度实现了三个普遍,分别是:主法者普遍、参与者普遍、效果普遍。

第一普遍,主法普遍。我们现在能参与的超度,几乎都是要有法师带领,参与这类超度的难度太大,要去寺院,或者是要等很久才能遇到一次,还有一些费用要求,这很不普遍。而本《普门超度》则不然,对主法者不捡择。为什么不捡择主法者,却可以实现超度成功?是因为《普门超度》是要激发参与超度众生的往生愿,众生自己乐意去,我们只需要告诉如何能去,如何能圆满阿弥陀佛的接引愿,如何结合阿弥陀佛的接引,这就可以了,在这个超度里,没有非常难的部分。

在本超度最诞生之始,还需要催眠引导,能进入状态的人不到20%,这大大的影响了普及推广,如果还有门坎就决定不可以叫做普门,如果主法者法力高强就能度得走,主法者没有法力修为就度不走,这种超度不可能冠以普门。《普门超度》是借由阿弥陀佛的接引愿,来实现超度效果的,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自己离苦得乐,所以只要他们得到往生极乐的机缘,自然会牢牢把握,可是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往生机缘不成熟,就算福德、善根都够,也往生不了。所以本超度就是促一个缘,搭一个台子,支一个喇叭,再把阿弥陀佛接引大众的事情告诉大众,并把阿弥陀佛接引大众的门坎标准告诉大众,引导大家发愿念佛,有悟性的众生一听这个原理,就已经发愿念佛走了,但是毕竟还有众生愚钝,所以我们再帮一把,带领大众发愿念佛,扶上马再送一程。

所以能超度成功的根本,不在于你是否有修行,不再与你是否有道力,而是在于你是否能清晰了然地把往生极乐世界的最低往生标准告诉给大众,带领大众做到。就算是我们说不大明白极乐的种种殊胜圆满,可是能带领大众发愿念佛,这个超度就可以实现效果。

所以男女老幼都可以做,学佛的可以做,不学佛的也可以做,你把道理说明白,众生自己发愿自己念佛,佛陀接引他,这个道理再清楚不过了。

第二普遍,受众普遍。这个受众就比较多了,过去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超度超拔,多是对恶道众生,尤其是鬼道、地狱道的众生开展的,而《普门超度》不同以往。只要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都可以借由《普门超度》得以实现,于是只要是众生,六道众生,乃至九法界众生,都可以借由《普门超度》得生极乐净土,这就不可思议了,完全是凭借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为基础,极乐世界殊胜的吸引力为保障的。

再返回到主法者普遍,此时主法者就不局限于人道众生,只要一切众生愿参与、愿投入、愿去利益亲友眷属、愿去化解怨仇、愿去成就菩提都可以做,没有分别,没有捡择,这才是真的平等大道。

第三普遍,效果普遍。本《普门超度》只是引领大众发愿念佛,求生极乐,带众生发愿念佛,众生满足佛陀的接引愿,被佛陀接走,除此之外不会做传统超度的功德回向。众生进到佛光参与超度,就跟随佛陀往生极乐,要么就往生不了,哪里来回哪里去,没有功德回向,不会一层一层的超拔、一阶一阶的提。只是一个目标,来了,你只要进得佛光,这是往生极乐的机缘成熟了,只要你进得来,听明白佛陀的接引愿,跟随发愿念佛,圆满佛陀的接引愿就成了,至于佛陀接引你,你不走,这个事情最多劝一劝,不攀缘、不强求。告诉你如何得利益,你不去做,然后还要追在屁股后面让你得利益,这就是攀缘。愿心不强烈,是因为受苦不够,没吃够苦。苦要是吃够了,别说去极乐,就是暂停一下苦难都是求之不得,更何况可以去一个没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佛国净土?

这三个普遍成就了《普门超度》的种种不可思议,和种种殊胜的效果。每位学佛人都要面临消业,传统模式要不断的回向,不断的修持,大量的回向后,才能救拔出一位或者一批众生;可是各位晓得和自己有缘的众生,数量岂止是一批两批?而是无量无边那么多,这么多众生要依靠效率很低的方法,何年何月可以做得七七八八?同修都知道学佛是世出世间头等大孝,能救度亲人离苦才算行孝,能帮助亲人得乐才是尽孝,我们如何救得了自己的亲人眷属?一辈子的亲人,尚且很难救得完,何况累生累劫?所以《普门超度》在消除累世的业力方面,在救度宿世的亲人方面,速度和效率要比传统超度和传统模式高出千万倍不止,以这样的速度去消业培福,结果不可思议,不可说了。

希望各位同修不要错过这不可思议的《普门超度》,这是你累生累劫以来都难遇难逢的殊胜法缘。你做或不做,众生就在那里;你做或不做,佛陀就在那里;你做或不做,佛陀的接引愿就在那里。能把周围恶性众生化为殊胜法侣,你的顺利、健康等等都是可求的;如果这些众生,你不能处理明白,你不能让他们先得利益,自己切身利益如何得到?所以从人天乘而言,你想求一切顺利,你应该掌握并使用《普门超度》;从小乘的角度来说,你若想消业培福,顺利得出轮回,你应该掌握并使用《普门超度》;从大乘的角度而言,你若想救度众生,与众生广结善缘、法缘、佛缘,你更应该掌握并贯彻使用《普门超度》。

若各位学佛,应该信受、奉行《普门超度》,因为这超度的核心就是阿弥陀佛的接引愿,就是诸大菩萨的救度众生的大悲愿,就是一切佛菩萨护念众生的大慈心。所以《普门超度》展开来,就是净土一切经典,你对这净土经典略有熏习,必定信受这《普门超度》。这话听起来刺耳,可是事即如此,因为本超度,只是把佛陀的教诲转换为现在的白话罢了,只是为结合大众的根性,浅显易懂,平白直叙,懂了去做就是了,佛陀不也是这样希望的吗?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地藏经略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