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八之一 北宗志诚问法 师说戒定慧义(二)
发布时间:2024-03-06 01:33:42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八之一 北宗志诚问法 师说戒定慧义(二)
[经文]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才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星云大师译文]
志诚听后,再向六祖顶礼,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学道九年,不能契悟佛法,今天听和尚这一席话,已经契合本心,有所了悟。弟子觉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希望和尚慈悲,再给我教诲指示。」
六祖说:「我听说你的老师是用戒定慧来教示学人,不知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什么样子?你说给我听听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一切恶事不去作叫作戒,奉行一切的善事叫作慧,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意叫作定。』他是这样说的,不知和尚是用什么法来教诲学人呢?」
六祖说:「如果我说我有佛法给人,那就是欺騙你;只是为了随順方便替大家解除执缚,而假托个名称叫做三昧。至于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我对戒定慧的见解又有所不同。」
[经文]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星云大师译文]
志诚说:「戒定慧应该只有一种,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六祖说:「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理解领悟能力不同,见性就有迟速的差异。你听我所说和他所说的有相同吗?我所说的法,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本体而说法,就叫作著相说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相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神秀与惠能之间,彼此有什么评语?
前面讲过,禅宗自菩提达摩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南能北秀。南宗主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顿悟教说;北宗则重视息妄修心,強调渐修渐悟。后来,顿渐一直纷争不已,能、秀的门徒也势如冤家,各护其主。现在我们就从《六祖坛经》来看看这两位一代大师,他们彼此之间各有什么评语。
首先,根据《传灯录》记载,神秀禅师的徒众经常讥讽南宗的惠能禅师说: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一个做苦工,担柴的苦行者,他凭什么资格能做到祖师呢?
神秀大师并不是如此说法。神秀大师告诉徒众说:惠能大师他是得到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亲自去亲近,虛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参決,他日回复,还为吾说。
由此可见,神秀大师虛怀若谷,他对六祖的禅法更是肯定、推崇;而惠能大师对于神秀大师也是十分尊崇。例如,神秀大师派弟子志诚去亲近他,他曾经这样对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其实,悟道都是一样。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如此的推崇神秀大师。
顿的任他顿,渐的任他渐;神秀的归于神秀,惠能的归于惠能。因此,《六祖坛经》讲到顿渐,虽然我们很赞美惠能大师,但是,我们也欽佩神秀大师。
学佛要“行解并重,顿渐一如”,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看法。
[经文]
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⑴,
身去身来本三昧。
【注】
⑴ 不增不减是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心经》说:“是诸法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量广大似大海,大海能容百川,不因川流盈亏而增减。聚则是来,散则是去,面对三昧中似来似去的影像,心志像金刚一样坚定不移。
[星云大师译文]
听我说偈:
心地沒有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沒有痴念就是自性慧,
心地沒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
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于三昧。
[经文]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⑴。
师然之。
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谤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才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二昧⑵;是名见性。
【注】
⑴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增减、来去、有无、真假,不作分别,万法平等。如果心中还想着真如,有想,便不是真如,有少许想,都不是真的清净之法。
⑵ 自在神通、游戏三昧 自性清净,则神志灵明;神志灵明,则事理如如。常人的心,认识事物的心,现代科学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大脑功能。不管给它立个名,立个相,都无关紧要。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这个心,都不过是一面哈哈镜;更不幸的是,它备受八万四千尘劳的污染,对外界事物及自身生命和意识领域的认识,知表难知里;看问题的方法,孤立、片面、走极端。要想正确地、全息地认识事物,真比登天还难。能不能全息认识事物呢?以扭曲的法相作为参照系,以错误的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推理,是无济于事的。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常常来自直觉,来自灵感;修禅练功所开发的神通功能,于常人看来,真不可思议。顿悟见性,就能来去自由,无滞无碍,神通得到开发,在三昧中应物随作,随心任运,不失真如。这就是自在神通,游戏三昧。
[星云大师译文]
志诚听完偈颂后,向六祖悔过谢恩,并呈上一首偈子:
五蕴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会究竟?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尚犹着法还是不净。
六祖称许说好。
六祖又对志诚说:你的老师说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我说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如果能够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槃”,也不必建立“解脫知见”了。要到无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万法。如果能够领会这个道理,就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解脫知见”。
已经见性的人,要立这些佛法名称也可以,不立也可以,去来自由,无所滯,当用之时随缘作用,当说之时随缘应答,普现一切化身而不离自性,这样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和“游戏三昧”,这就叫作见性。
[经文]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疑、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⑴,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注】
⑴ 纵横尽得 纵,指时间迁流,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纵贯三世;横,指方位,指某事物与周边事物的联系,横遍前后左右上下所有方位。远及天边,近在眼前,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都能全息接收,这就是纵横尽得。
[星云大师译文]
志诚再请问六祖说:“不立”的意义为何呢?
六祖说:「自性沒有一念过非,沒有一念痴迷,沒有一念散乱,如果念念都能用智慧来观照自心本性,常离一切法的形相执着,就能自由自在,纵横三际十方,都能悠然自得,还有什么需要建立的呢?自性要靠自己觉悟,顿时开悟,顿时修证,并沒有一个渐进的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诸法本来常自寂灭,还要建立什么次第呢?」志诚听后,顶礼拜谢,发愿随侍六祖左右,从早到晚不曾懈怠。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惠能和神秀对于戒定慧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实践纲领。学佛首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戒学可以对治贪欲,慧学可以对治愚痴,定学可以对治瞋恚;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的根本。因此,说起佛教,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汗牛充栋,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戒、定、慧三学。
戒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在佛教里,有五戒、十戒、菩萨六重四十八轻戒、比丘两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等。戒可以防非止恶,可以端正身心,可以规范行止。定是静心而不散乱,是息虑静缘;一般所谓“放下万缘,去除妄念”,这就叫定。慧就是去除妄想、无明、烦恼,进而取证涅槃,趋向真理,这就叫做慧。
其实,戒、定、慧彼此互有关连: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慧是定的用,定是慧的体,戒、定、慧是学佛不可缺少的资粮。
说到戒,在大恶病中,戒是良药;在大恐怖当中,戒可以作为我们的守护。说到定,在动乱当中,定是我们安定的力量;在危难当中,定可以给我们安稳。说到慧,在迷暗的时候,慧是我们的明灯;在愚昧的时候,慧可以作为我们的指引。因此,戒、定、慧可以使我们身心健康,可以保护我们。我们的身心都需要戒、定、慧,纵然是出世的生活,也不离戒、定、慧三学。
《六祖坛经》中,一再提到“南顿北渐”。顿、渐的分岐,主要就是六祖和神秀两位大师,他们对戒、定、慧这个根本佛法有不同的看法。神秀大师他以“七佛通偈”来解释戒、定、慧,他说:“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神秀大师对于戒、定、慧的这种解释,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种对待法,他要人不做恶事,要去行善。这种法门,是接大乘人,同时也可以劝小根智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对于真正的佛法不容易深入的话,很简单的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戒、定、慧。
六祖惠能大师对于戒、定、慧的解释是:“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惠能大师讲的是心地法门,只要心地无非、无痴、无乱,那就是戒、定、慧,还要另外再找什么戒、定、慧呢?还有什么另外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所以这一种道理是接最上乘人,是劝大根大智的人,是顿悟的法门。
“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他们的不同,从惠能与神秀大师对戒、定、慧的诠释,即可看出端倪。所以,在《顿渐品》里,特地把这二位大师对戒、定、慧的看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