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寺庙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4-11-27 01:31:57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寺庙,系旧时供奉神佛、祖宗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也系僧众修行养道、信士们礼拜诵经的场所,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其不但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且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造诣。因此,国内许多著名的寺庙,至今香火不断,游访者甚多,堪称国宝;有的甚至位列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享誉中外。 阳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名山济济,寺庙林立,而且种类繁多。除各种名目的寺庙外,还有专司道教的观,祭祀祖宗、鬼神或先贤的祠,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坛,尼姑所居的庵,专供游息远眺或藏储经书的塔、阁等。据查,清光绪八年(1882)刊刻的《平定州志》卷三“坛庙”篇中,载有寺庙102种,计125座(含今平定县和阳泉市郊区境域)。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刻的《重修盂县志》卷四“祀典”篇中,载有寺庙21种,计23座。虽然这些记载还并不能总摄全貌,民间所建的寺庙和所供奉的对象比之要多的多;但其从一个侧面仍能反映出本土民众在当时科学尚不发达、政治也谈不上清明的历史条件下,祈求幸福平安、子嗣繁衍、财运亨通、风调雨顺、功名仕进的美好愿望,以及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前程寄托于神灵、依赖于上苍的愚昧心理。由于这些寺庙构造复杂,工艺讲究,与之相匹配的附设物——碑碣、匾额、壁画、楹联等,又都出自名人之手,富有文采,确系我们今天研究阳泉历史和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甚感惋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人为破坏,许多寺庙已坍塌无存;昔日盛貌,只能在部分文献典籍中去观瞻了,所述也十分简略,难悉其详。 令人欣喜的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县(区)先后都成立了文物管理专业机构,配备了文物管理的专业人员,加强了对各类文物的普查、发掘和管理;省、市、县(区)三级政府每年都下拨一定数额的文物保护经费,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不断捐资,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因此,阳泉现有的许多寺庙,均得到相应的整修和增建。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文物达1300多处(项),有近160处被陆续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保单位4处,其分别是郊区林里的关王庙、盂县西关的大王庙、盂县东坡头村的泰山庙、盂县中社北村的释迦寺。省保单位7处,其分别是平定的冠山书院、娘子关(含固关长城)、石评梅故居和开河寺石窟,盂县的藏山祠、烈女祠和宋代大铁钟。以上两项加起来,古寺庙就占到了54.54%。在160处市保以上重点文物中,古寺庙的比例可占到近70%。 笔者将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寺庙简介一二,以飨读者。 【关王庙】俗称老爷庙,位于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林里村南的玉泉山腰。庙体坐西南朝东北,背山而阜,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分内外两个院落。建筑以关王正殿为主体,由献殿、过门马殿、南北配殿、围插廊以及外院的戏台、大门、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了一座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左右对峙,布局合理,且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群体。其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重修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历代屡经修葺,系全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武庙建筑。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王庙历经沧桑,衰而复兴,得益于时逢盛世。1984年,阳泉市郊区政府发出《关于保护林里玉泉山关王庙的通知》。1991年,省、市、区共同投资,由山西省古建筑研究院负责施工,对关王庙正殿进行了落架大修。1993年,关王庙二期工程告竣,献殿、马殿、南北配殿重修一新,安置彩塑9尊。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郊区政府又先后投资50万元,增建了朝圣台阶、登山云梯、石桥、石牌坊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从而,使关王庙成为阳泉市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学者和游人,到此观光揽胜。特别是每年的五月十三“关王庙会”之时,游人云集,商贾汇聚,文艺团体和文人墨客也多来助兴,献艺吟咏,将昔日的传统庙会演变成了大型的物资交流、文艺活动盛会,热闹非凡,大大丰富和活跃了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大王庙】古称藏山神祠,又称藏山行祠,位于盂县秀水镇香河北岸的西关村。此庙系祭祀春秋时赵文子(赵武)和舍生取义救藏“赵氏孤儿”(即赵文子)的程婴、公孙杵臼之所。始建年代不详,从现有文献资料看,金大定十二年(1172)已建有此庙,元、明、清历代均有修缮、扩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复修后,始具现今规模,占地面积2240平方米。庙宇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自南向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由照壁、山门(后兼戏台)、仪门、钟鼓楼、、正殿和后殿组成。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用材讲究,古朴典雅。据当代文物专家考察鉴定,此庙应属辽代建筑(比碑文所考还要早100年)。因此,1986年8月,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的山门前植有古槐两株,枝繁叶茂,树围达7.5米,传为唐槐。庙内的碑廊里存有元、明、清修庙碑碣16通,其中,吕思诚撰文、杨佐书丹、葛禋篆额的《重修藏山神祠记》碑,北魏兴道村千佛寺的《千佛造像碑》,仿摩唐代颜正卿、吴道子书画的原县城文庙《夫子庙堂记·宣圣衮公小景》碑等,均属珍贵文物。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大王庙升定为国保文物后,2002年,山西省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落架大修,2005年修复工竣,从此,盂县旅游又增一景。 【泰山庙】又称东岳庙(因庙内立祀神话传说中的泰山神“东岳大帝”而名)。位于盂县北下庄乡东坡头村东南,距县城约25公里。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所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曾进行重建,明清两代和民国初期先后曾进行过12次较大的整修。庙宇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建有乐楼(仅剩基址)、石牌坊、过殿、正殿和后殿,两侧分布有钟鼓二楼、东西配殿、耳殿,后院东西两侧建有禅房,共十余座建筑。布局由低向高,错落有致,雍容典雅,占地面积1819.3平方米。庙中的正殿和后殿,在造法上不仅使用了减柱法,而且还保留了隐刻斗拱等做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殿内的壁画色彩鲜艳,人物刻画细腻,衣纹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长期被学校占用,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因此,2002年、2005年,先后被公布为盂县、阳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东坡头村村民曾自发捐资,进行过抢救性修葺。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省、市政府也曾拨款对其进行了局部的维修。目前,县乡政府及有关方面依据泰山庙周边的田园风光和优雅环境,拟筹划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以发挥泰山庙这一国保文物的品牌效应,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释迦寺】因主奉释迦牟尼而名,又称府君庙,亦称大庙。位于盂县城北33公里的上社镇中社村北侧。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原有六棱碑和书于佛殿大梁上的题记称,或曰建于唐代,或曰建于北宋,元延佑二年(1315)重修,此后历代均有修葺增筑,现存建筑分别为元、明、清三代遗构。寺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天王殿、玉皇殿和大王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余建筑和山门、钟鼓楼、观音殿、二郎殿、伽蓝殿、大佛殿、关帝庙、文昌庙、禅房、碑房等,则置于三大殿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左右对称、疏而不散的构布特点,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原为县保文物,2004年6月,升定为省保,2006年5月,又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坚信,随着我市旅游事业的不断拓展,释迦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游人注目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四方来客。 【开河寺】位于平定县东北20公里的石门口乡乱流村西,北依魁头山,南临桃河水,坐北向南。该寺分东西两区。东区“雷音寺”凿有三窟:中窟开凿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左右两窟分别开凿于北齐皇建二年(561)、北齐河清二年(563),三窟开凿大小佛像计88尊。西区“开河寺”建有大雄宝殿,系砖木组合结构的二层窑洞。寺内保存比较完整的释迦牟尼大佛,高6米,有“娘子关内第一佛”之称,可与正定大佛媲美。大雄宝殿内的佛像布局,原为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其中的二弟子和四菩萨均已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被盗走。殿内现存的四尊草白玉雕塑佛像,是当地民众志愿捐资,于2004年依据有关资料和专家论证之后新立的。与此同时,乱流村有识志士,还出钱出工、策划施工,依据大隋开皇元年造像碑记中“敬造镇国,王像双丈八”之语,新凿了弥勒大佛,为开河寺增添了新的景观。 鉴于开河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510),且有古老的“佛座题记”佐证,系阳泉境内最早修建的寺庙,雕艺精湛,佛像逼真,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因此,1985年10月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2004年6月,即升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年四季,来游者络绎不绝。 【藏山祠】又名藏山神祠,因春秋时晋国义士程婴在此藏育落难的“赵氏孤儿”赵武而得名。位于盂县城北17公里的苌池镇藏山村东1.5公里处。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神泉里藏山神庙记》碑载推断,最晚为金大定十二年(1172)。现存建筑除寝宫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增建。全祠30多处亭台楼阁,依地势而建,鳞次栉比,别具风韵。其总体布局,是将山门、牌坊、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主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先祖庙、三代庙、八义庙、启忠祠等附属建筑则置于院落之外,内外有别,等级分明,俨然是按宫廷的建筑特征而设计的,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古祠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俗传“十景”(龙凤松、饮马池、笏峰、南天门、龙洞、滴水岩、日落晚照、黑龙潭、飞岩楼、藏孤洞),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文人骚客,不远万里,慕名来游,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墨宝、书画题刻,藏山祠也因此而提高了它的文化品位及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成为阳泉旅游的龙头老大,享誉全国。因此,该祠在县保文物的基础上,1986年10月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又升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省、市、县及承包商的多方投资,拓宽了进山的道路,增添了相应的设施,改善了游览环境,加大了宣传力度,藏山神祠已成为山西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四方来客。 【烈女祠】亦称“圣女祠”,俗称奶奶庙。位于盂县城东北4公里的水神山北峰腹部。相传,五代周世宗柴荣之女柴花公主曾殉节于此,故名。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记载,至迟为金泰和二年(1202)修筑(或曰北宋时期),元、明、清各代均有补缮修葺。祠庙坐西向东,依地势由低到高构筑,形成一组沿中轴线排列的虚实相交、参差有致、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全祠共4所殿院,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上院依次排列有山门、牌楼、马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钟鼓楼;下院建有灵宫殿。主祠院南侧20米处有“抱泉楼”,为二层木构建筑。楼下有“捞儿泉”,水深尺余,终年不涸。综观全祠,万绿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亭台楼阁,景色奇异,悦目赏心,宛如镶嵌在深山幽谷中的一颗明珠。故此,1986年10月,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升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多次的复修补建,烈女祠被装扮得更加艳丽多彩,楚楚动人,来游者不断。特别是每年四月四日传统庙会期间,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天宁寺双塔】原名“天宁万寿禅林”,俗称“雌雄塔”。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南营街广播电视局院内(即下城南营)。该塔历史悠久,据2005年8月重修时从西塔地宫中发现的碑铭记载,其始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二月,比原来发现的碑记资料宋熙宁年间早了近100年。之后,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和补建。该塔高21米,两塔对峙,相距30余米。东塔为实心塔,西塔为空心塔。其结构严谨,设计巧妙,堪称是建筑领域的珍品。1983年,双塔中的西塔自然倒塌,仅存底部。2005年7月,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双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使之重现昔日的风采,并于2006年4月,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一书。 令人更为欣喜的是,在修复双塔的过程中,于西塔的地宫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仅舍利子就有5万粒之多,堪称奇迹。“舍利子”原称“舍利”,在印度语言中叫“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骨”,是修行之人经过火葬后留下的结晶体。其形体多变,色彩斑驳,晶莹剔透,光彩照人。马玉隆同志在《阳泉文脉》的长篇论著中谈到舍利子时说:“现在世界上共有八万多粒舍利子。中国境内舍利子目前已知的分布有七处……甘露寺塔地宫中发现的释迦佛舍利数量最多,据镇江市博物馆报告,总数共有772粒。”而天宁寺西塔一次就发现了5万粒。显然,它的发现,它的奥秘,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阳泉地方历史和佛教的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此,近年来,天宁寺双塔吸引了众多文史爱好者和佛教界人士前来观瞻、探密,从而推动了平定旅游事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平定城里的文庙大成殿、马山村的马齿岩寺,市郊区下章召村的禅智寺、柳沟村的六泉庙、林里村的万岁寺、白羊墅村的寿圣寺、燕龛村的甘泉寺、大阳泉村的五龙宫、山底村的三官庙,以及盂县北庄村的大王庙和矿区平坦街的马王庙等,也均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具特色,值得一览,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详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