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疏钞新白话版14
发布时间:2024-12-14 01:35:36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所谓佛,就是主成就啊,佛义的解释见前面的文字。因为是这一期众生共尊的宗主,所以名叫主。又六种成就中,是最主要的。
所谓共宗,就是佛出世为一期。这一期中,佛是六凡三圣,一切众生,共同的宗主。如万姓百官,归属国主一人。所谓六成就中的主,在这之前,那么举办法会的宗主是时成就,聆听宗主的话语是闻成就,受宗主的教导是信成就。在这之后,那么宗主的居处是处成就,宗主教化众生是众成就。这六种共成就,而归重于佛,也是说佛便周全的意思啊。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啊。所谓在,天台认为在就是住的意思,分别有四个,就是天住,梵住,圣住,佛住。佛随缘住,以及天住,实际上佛身无在无不在。
所谓在就是住,《大品论》,说明佛在某处,然后说暂时或久住,总是在的意思。现今认为无论长久短暂,只是就当时说经的地方,就是名为在。如天子到过的地方,就名叫行在啊。所谓四住,就是佛摄取众生,随缘而住。或示现天住,说六欲天的因,就用布施持戒十善心住。或示现梵住,说初禅天到非想天的因,就用四无量心住。或示现圣住,说三乘的因,就用三种三昧(空、无相、无作)住。或示现佛住,就用首楞严百八三昧,力无畏不共住。前三种是随他意住,后一种是随自意住。问:佛为什么到天上住?答:委屈至尊到低劣处,是为了度众生啊。所谓无在无不在,就是体性寂寥,所以无在,体性圆通,所以无不在。《华严经》说:“佛身非至非不至。”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身,如来也是如此。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国土,“非至非不至”,就是这个意思啊。那么佛在舍卫国,是迁就劣机众生,所以名叫天住。如实而论,就是在舍卫国名叫梵住、圣住、佛住,有什么不可以呢?
舍卫,是梵语,也叫室罗筏悉底,意思是闻物,因为功德命名。一说闻,是因为人命名。
所谓德,就是因为舍卫国丰富有四德。一是尘德,五尘的境界,多有美丽。二是财德,七宝珍奇,什么都有。三是圣德,三藏圣法,都有具足。四是解脱德,人们多有解脱,不染五欲,因此胜誉感动五天(印度),名叫闻物啊。所谓因为人命,就是多有贤人,因为国家很重视人。
所谓祇树给孤独园,梵语是祇陀,也叫逝多。说祇,是省略文字啊,意思是战胜。给孤,是表德,就是须达多。所谓园,梵语是僧伽蓝摩,意思是众园,因为安众僧。因为祇陀布施树,给孤买园,兼有二人的名字,所以叫祇树给孤独园啊。
所谓战胜,就波斯匿王太子出生时,国王与外国交战得胜,因而欢喜取名战胜。所谓须达多,就是梵语,意思是乐施,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啊。乐善好施,就成了这个名。所谓给孤独,幼而无父叫做孤,老而无子叫做独,现今只要无依无靠,就叫孤独。偏要说孤独,孔子周济急困,岐周优孤独,不是不普遍慈悲,有缓急的不同。众人居住的地方叫园,林荫清幽,学道的人,应当住这里。所谓施树买园,《涅槃经》说,须达长者,本是舍卫国人,起初不知道佛,为了娉儿媳,到王舍城。因为亲家珊檀那见到佛生起信心,请佛到舍卫国。佛让舍利弗选众人居住处,找到祇陀园。长者问价,太子戏答:“黄金铺满地,就卖给你。”长者铺满金砖,太子感叹,就卖了园地。园地里的树,都布施给佛,然后建立精舍。长者太子交替相互发心,成就这个美事,所以双标两人的名字啊。
如果比喻《阿弥陀经》的教理,也是各有表法,如《法华经》《华严经》中的解释举例。
所谓比喻《阿弥陀经》,如舍卫国,是国的殊胜,表示这个净土法门,广大宏远,是最上乘法。就是慈恩(窥基大师)说的,王舍城,城的殊胜,胜过其它城市,表《法华经》的法胜过其它法,下面都是如此。祇树,是树的殊胜,表净土荫盖众生,永离热恼。给孤园,是园的殊胜,表净土安稳众生,常受种种乐。祇陀太子,是种的殊胜,表净土往生,毕竟成佛,继承发扬佛种。须达长者,是人的殊胜,表净土往生,入正定聚,与上善人聚会。如《华严经》的种种表法,彰显一心,都是这个意思啊。
按理,那么自性洞彻十方,这是阿难闻佛的意义。自性不离当处,这是佛在祇园的意义。
心闻洞彻十方,那么庆喜现今才结集佛经。真佛在屋里坐,那么释迦佛原本不住在西域印度。反过来闻自性,反过来见自性佛,应当知道祇园法会,分明没有散,哪里只是灵山?
22众证
有三部分,(11)声闻众,(22)菩萨众,(33)人天众
(11)声闻众
有三部分,111明类数,222表位德,333出名号
111明类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从这句以下,到“诸天大众俱”,是众成就啊。“与”是共同的意思。“大”区别小
,具有三个意义,就是大、多、胜,因为不同其他比丘,佛地也具有这三个意义。比丘,是梵语,在这里有三个含义。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所谓僧,就是梵语,全称叫僧伽,不说伽,是省略文字啊,意思是众和合。所谓千二百五十人,就是三迦叶,目犍连,舍利弗,这五人的弟子,总共合成的。上面说明属于声闻类,下面说明数目有若干啊。所谓俱,就是合上面共同的意义。所谓共同的意义,天台用七个一解释共,就是处一,时一,心一,戒一,道一,见一,解脱一啊。佛与大众共同住在祇园,这是《阿弥陀经》的正意,推广开来就如上面说的。所谓区别小,说明不是初心比丘,也就是下面所称的长老等等就是啊。所谓大多胜,就是天王大人,共受敬仰,不是小德啊,名叫大。内(佛)典外(道)籍,没有不博学通达的,不是知道很少啊,名叫多。超出九十六种外道之上,不是低劣根器啊,名叫胜。都是小乘中的顶极啊。所谓佛地三义,一是极其利根,波罗密多大乘种性,所以名叫大。二是都证得无学果位(阿罗汉),所以名叫大。三是都已证得小果,趋向大菩提,所以名叫大。这是对通大乘来说的啊。所谓比丘的三个含义,一乞士,是说乞食乞法。乞食,就是离四邪命,合四正命,不从事经营,不畜积钱财,万缘息止,一心清修。僧应当这样活命,所以叫乞食资养身体啊。乞法,就是参师访友,恳切虔诚,询求妙法,期望成就圣果,所以叫乞法资养心性啊。二怖魔,如果有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了,生起大怖畏心。因为魔王喜欢众生有生死,出家离欲,趋向无生,魔王失去朋党,所以生起怖畏。三破恶,能破烦恼九十八使,全部断绝。或加净戒,净命,就成了比丘五义。现今三个意义,因为乞食摄净命,因为破恶摄净戒啊。所谓众和合,就是四人以上,多到无量,全部是同一羯磨(事业),不相违背争执,如水乳交融,名叫和合众。所谓三迦叶,一是优楼频螺,在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是伽耶,在象头山,有三百弟子。三是那提,在希连河,有二百弟子。后来都归依佛,所以有一千人。所谓目犍连、舍利弗,二人共有二百五十个弟子,也来归依佛,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啊。另有一说是度耶舍等五十人,以及憍陈如等五人,共成这个数。
单独列举一千二百五十人,因为他们常随佛。
所谓常随,是说佛出世间,度化的罗汉比丘,有无量多。为什么单独举这些,因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最先归依佛的,又常不离佛,直到佛灭度,所以单独列举啊。其它弟子分散在四方,虽然远隔千里也如面谈,而根据表现记录成文字,通常是这样。如孔子的门徒,贤达的人士,大概有三千吧,而单独列举七十个弟子。因为久在各地,相依在陈蔡受难的弟子,也是常随。
222表位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上句是表果位,下句是表功德。所谓大,就是对比小乘声闻。梵语阿罗汉,这里有三个含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就是前面的乞士、怖魔、破恶果啊。所谓知识,就是远近闻名钦佩道德叫做知,见到身影恭敬供奉叫做识。另一说是见形为知,见心为识。另一说是知就是识,也可以是众人中的知识,成为众人的导师。
所谓对比,初果到四果,都是声闻位。现今说大阿罗汉,表明这四果声闻啊。所谓应供,凡夫无德,前三果有德而不大,不叫应供。如今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应受人天供养。《俱舍论》说:“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的福报,这是人天培植福报的良田,受施无愧,所以叫应供。”开始持钵乞食,期望福报众生,现今已经证道,理应受供养,就是乞士果啊。但是佛也名叫应供,罗汉局限在人天,佛却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应当供养的啊。所谓杀贼,烦恼是劫夺功德财的贼,伤害智慧命。前三果见惑虽然断了,思惑还在。现今断思惑七十二品都尽了,如乱匪都灭了,天下太平,所以叫杀贼。开始以恶为敌,现今恶已灭了,就是破恶果啊。所谓无生,就是凡夫是生死无量,初果须陀洹有七次往返生死欲界,二果斯陀含有一次生到欲界,三果阿那含不来欲界,还要生到色界。现今生缘已尽了,不受后有,所以叫无生。开始愿出离生死,使魔起怖害怕,现今证到无生,就是怖魔果啊。所谓闻名睹形,是亲疏一对。知就是耳朵听到就想见到,识就是看到就要奉事不违背啊。所谓见形见心,是浅深一对。知就是面对光彩的仪表,识就是神交在意地中啊。如有二个僧人去拜见佛,其中一僧人在路上死了(因为见水中有小虫不喝水渴死了),佛认为“亡者是先见到我的”,就是见心的意思啊。所谓知就是识,犹如说相知相识啊。德高望重,名满天下,人人知道,人人认识,所以叫众所知识啊。另一说是在众人中,这是多知多识,人天眼目,叫做众人的导师啊。今天的人称为善知识,也具有二个意义。一是对恶而言,因为我知识的人中,有善有恶,现今是善知识。二是这人有明了的知,卓越的识,是别人达不到的,这是知识中的善。
论理,那么自性无漏,这是阿罗汉的意义。自性不迷,这是知识的意义。
心源本寂,那么一切漏全空,心体本明,那么群迷在哪里?《法华经》认为“是真阿罗汉”,《大乘起信论》叫做“真实识知”。那沉空为寂,作念而知的,是名字阿罗汉,是虚妄知识啊。所以邪见与正见是一体,众妙与众祸是同门,息止妄心悟达本源,这样才可以成为沙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