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徐文明:古佛家风禅者生涯

发布时间:2024-12-20 01:34:28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徐文明:古佛家风禅者生涯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徐文明(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为纪念为我国佛教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 生活禅 倡导人净慧长老,2013年9月12日,北京大学宗教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 净慧长老与生活禅 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四十余位佛教学者齐聚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会议厅,研讨净慧长老的佛学思想以及当代佛教的新面貌。研究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徐文明教授发表了题为《古佛家风禅者生涯》的论文,从其《自赞》入手,对其在八十年间努力修行、建树众多的禅者生涯及其对当代中国禅宗的重大贡献进行了评述,对其生活禅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论文摘要如下:

净慧长老得到现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真传,集禅宗五家法脉于一身,虚公早有预言,以吾宗大将视之,愿其泽被人天,道济苍生,继祖盛德,传佛慧命。虚公为得果圣人,言不虚发,净慧老和尚的一生,正是对虚公期许的实践。

净慧长老晚岁所作《自赞》,也是对其一生的总结:

早岁参禅悦,截流识此心;云门蒙授记,赵州作主人。

生活禅风立,修行不择根;把握在当下,电光石火顷。

七旬承道信,八旬侍弘忍;五载当阳道,玉泉度门兴。

宝掌千年寿,虚公百廿春;同参东西祖,道绝去来今。

净慧长老自幼出家,1951年十八岁时得以在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并在座下受具,成为虚公的法嗣。长老虽在早岁,却是心珠已明,本光发觉,故得虚老授记,付于五宗密法,卓为禅门大将。

改革开放之后,净慧长老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特别是在1981年创建《法音》,并于1984年担任主编。1988年,长老应邀筹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当选为第一界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从1988年到2004年,净慧长老的工作重心一直在河北,也可以说主要在赵州祖庭柏林禅寺。

赵州作主人 ,是净慧长老弘法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赵州作主人,不是主人的威德,而是主人公的责任和艰辛。

长老于十五年间,一起致力于赵州祖庭的恢复重建,直到2003年万佛楼完工,寺院建设才算告一段落。不过老和尚功成身退,次年便传位于弟子明海法师,可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建寺安僧,是虚云老和尚一生的事业,也是净慧长老长期致力的目标。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然而佛法之兴,依赖三宝,没有道场,三宝便无从安立,佛教就无法立足了。除了柏林寺外,老和尚还兴建了邢台玉泉寺、开元寺,石家庄虚云禅林等多所寺院道场,为河北佛教的复兴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生活禅风立 ,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并渐次将其发展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这是净慧长老对于当代中国禅宗和中国佛教的最大贡献,是他弘法生涯中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所有人都承认的一个事实。

净慧长老指出: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禅融入生活,二是在生活中实现禅的精神。在生活中实现禅的精神,这是生活禅的根本目的。融入生活,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不是被生活化,而是要化生活。这种生活是禅的生活,是修行的生活,是清净无欲的生活,不是寻欢作乐的生活,不是漫无目的的生活,更不是腐败作恶的生活。生活禅,是在生活中体现禅,在世间实现涅槃,在日用中完成修行,也可以说是在生活中超越生活,在生中实现无生。

生活禅,生活即禅,禅即生活,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禅法,是禅宗最上乘禅的一种新模式。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这三个字太简单,太普通,从中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甚至会有人可能产生误解,以为这是对禅的庸俗化的解释,是把禅修的要求降低了。

一种新的理论范式的建立,是相当艰难的。名字简单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更不能由此以为其很普通。正如净慧长老所言,生活禅的理念源于六祖惠能,其精神早已在马祖的 平常心是道 等历代祖师大德的思想实践中展现出来了,而净慧长老则是将这一口号正式提出来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比较完整但也有待于继续提升的理论体系的一代宗匠。

能够提出这一说法、敢于提出这一理念,这本身就需要勇气、智慧和责任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在很多人明哲保身的时候,净慧长老想到的是对于佛教和众生的责任,这正是其菩提心和般若见的体现,是大觉坚固、立志勇猛的体现。

净慧长老指出:

生活禅有四个 根本 :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才是生活禅。

这四个 根本 ,也就是我所讲的从见地到功夫。菩提心和般若见,可以说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说是功夫。

对于菩提心,净慧长老认为就是四弘誓愿,也包括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四弘誓愿是对四谛的展开,为什么发愿度众生,因为众生是受苦受难的众生,需要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因为知众生苦,所以发愿度脱之,这是知苦;众生为什么受苦,是因为欲望贪爱太多,由此引发多种烦恼,是故受苦,断除烦恼苦根,就是断集;要想断集灭苦,就必须有方法,因此要学习修行种种法门,法门就是道,因此必须学道修道;学习法门、修行正道的根本目的是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即是成道证果,证果即证灭,证大涅槃,即是获得佛果,成佛道就是证灭。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发愿获得菩提智慧,证道成佛,不仅是自己成佛,还要普皆回向,帮助一切众生成佛。

发菩提心是修行的第一步,是发愿立志,是树立信仰,建立正信。有了正信,还需要正见正解,正见就是般若见。净慧长老强调,八正道之中,正见居首,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为最后,为统率,为旨归,这都体现了般若见的重要性。

正信正解属于见理,光有理念还不够,还必须转化为行动,必须付诸实践。第三步就是行,然而法门无量,具体怎么修行,必须挑选一个具有普遍适应性、大众都能认可的易学易修的法门,这一法门,就是数息观,就是 安那般那 (入息出息),就是息道观。数息,是五门禅法(数息观、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分别观)的一种,它与不净观号称 二甘露门 ,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法门,也可以说是原始禅法的代表。数息观具有下面几个特征,一个是普遍适应,可以面向一切众生,不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都可以学,便于普遍推广;二是简单易学,数呼吸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因此大众都可以修;三是宗教色彩弱,虽然背后有佛教背景,但表面上不明显,不会被其他宗教排斥,适应面广;四是可以随时随地修习,不受环境的限制,并且行住坐卧都能练;五是没有任何副作用,不容易出偏差,更不会走火入魔。当然其他禅法也很重要,譬如不净观,但不净观的修习就困难得多,很受限制,难以推广。

生活禅是生活与禅的统一,也是信解行的落实,属于证道结果的层次。净慧长老提出四句口诀作为总结。第一句是将信仰落实于日常生活,信仰必须落实,必须落地,落在何处,当然要落脚到生活之中。有没有信仰,生没生正信,不能只靠嘴上说,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也不能靠表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还不能不持续,今天一套,明天一套,一坐禅就心平气和,一出禅就心浮气躁,刚念了半天佛,肚子饿了,就赶紧去吃肉。这些都是信仰不坚定、不落实的体现,只有将信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起正信,保持正信。

没有信仰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没有意义,则是生活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信仰,即是离苦得乐。有了信仰,生活就是天堂;没有信仰,生活就是地狱。信仰、正信,是离苦得乐、化苦为乐的根本,树立正信,就是涅槃真乐。

第二句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生活,净慧长老以此为第三句,当然有其道理,这里为了符合信解行证的顺序,略作调整,若不合适,接受批评。佛法就是正法,就是真理正理。一个人到底是否明了佛法,对佛理的理解水平究竟如何,不是只看他是否能说能讲,也不是只看他发表多少论著,关键是看他在世间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在生活中体现出佛教的智慧。有的人一说起佛法口若悬河,一发表佛教著作汗牛充栋,但是一具体到世间生活方面,就露出了本相,酒肉不断,烟云围绕,五戒不持,六和不敬,还敢美其名曰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责人以佛,待己若魔,佛法成了批评他人的棒子,自己倒成了化外之民。这种人的佛学水平到底有多高,对佛法是真懂还是假懂,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佛法不是用来膜拜的,佛经不是请来供养的,如果将之束之高阁,当成神来供养,来膜拜,使之高高在上,根本不能落地,那就不是佛法了。因为六祖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世间才需要佛法,众生才需要佛法。不与世间生活结合的佛法就没有根,没有生命力,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

虽然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污秽不净,然而只要有了佛法这一净化剂,就能够转染成净。理解佛法,明了佛法,树立正见,杂染世间即是清净涅槃。以佛法改造并提升世间生活,此方世界即具足涅槃真净。

第三句,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生活。走路看脚下,修行在当下。众生本来活在当下,修行自然也在当下。我们需要回忆过去,我们也需要展望未来,但是追忆过去的辉煌,不如改造现实的生活,整天做关于未来的白日梦,不如下功夫当下种点善因。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生活,就是落实行,行不行,看行动,而且就要看眼下的行动。如果总是立志发愿,要在未来创造辉煌,当下却看不到动静,这种愿力只能是虚幻的梦想,明白说就是自欺欺人。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誓愿无数,不如行动一步。只有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生活,才是真修行。

把握在当下,电光石火顷 ,也体现了禅宗的顿悟思想。一念迷则凡夫,一念悟即佛,迷悟只在一念之间。觉悟,不是六识流动,不是分别拟议,而是一念顿超,直入佛地。顿悟,才是真正的觉悟。同时顿悟,也是悟修一体,顿悟顿修。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穷劫无尽,也是由当下一念构成的,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是当下一念。因此,无常即常,当下一念,即是涅槃真常。

第四句,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生活。只有度尽众生,才能成就佛道;只有忘我无我,才能成就自我。个人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不可能离开集体的大海,脱离大众,连生存的可能性都没有,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六祖惠能大师临终时指出: 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任何脱离群众、忽视群众、轻视群众甚至压制群众的观点和作法都是错误的,都无异于自杀。他人不是地狱,我见我慢、自私自利才是自己的地狱,忽视他人、敌视大众、仇视社会才是真正的地狱。

生活禅,是属于大众、服务大众的禅法,是大众参与、大众结缘、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禅法,是所有众生共有的禅法。从修行场所上,处处皆道场,家庭即道场,并不限于寺院;从人员上,所有人、所有众生都可修行,亦不限于传统四众。生活禅,即大众禅,或者说是大众生活禅。

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净慧长老坚决主张并屡次呼吁取消寺院和景区门票,并在其所影响的寺院内不收门票,因为一纸门票会将寺院与大众隔离开来,会伤害广大信众的宗教感情,也会给贫穷但确实有信仰的人带来现实的困难。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寺院加入了免门票联盟,特别是在湖南佛教协会倡导下,湖南有二十多家寺院集体宣布免收门票,这表明免收门票,乃大势所趋,并且大得人心,得大众之心,得群众之心,只有这样佛教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之,寺院和景区收高价门票,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是脱离群众的危险作法。

修行不择根 ,即 法门大启,根机不择 ,即有教无类,即用最合适的法门教化最广大的众生,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生活的具体体现,是觉悟众生、奉献众生宗旨的落实。

无私成其私,无我成其我,无私无我,服务众生,奉献众生,将个人小我融化于大众大我,才能真正成就佛果,才能自由自在,才是涅槃真我。

如此,净慧长老的生活禅四句口诀看似简单,实则体现了信解行证和常乐我净,有理有行,有因有果,可谓妙义无穷,可以不断地参究并且发扬光大。

生活禅不只是一种理论,更是实践和体制。为了落实生活禅,从1993年开始,净慧长老连续举办了十几界面向大学生的生活禅夏令营,使生活禅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谓慧眼独具。佛教要想有未来,就必须抓住青年,要想有前途,就必须吸引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因缘不可思议,从柏林寺功成身退的净慧长老又因玉泉寺大众的盛情邀请和本焕老和尚的召唤而担任了湖北玉泉寺和四祖寺住持,最后还接任五祖寺方丈。 七旬承道信,八旬侍弘忍;五载当阳道,玉泉度门兴 ,就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

净慧长老最后十年,其弘法重心又从河北转到湖北。湖北为其故乡,生于斯,长于斯,叶落归根,正得其宜。在这段时间内,他复兴玉泉寺,兴复度门寺,这是报答神秀大师之恩,神秀隶名玉泉寺,住持度门寺。他还重建了千岁宝掌和尚的老祖寺,使其作为生活禅的专修道场,另外还兴建了尼众道场芦花庵。不足十年时间,他马不停蹄,建设了如此众多的道场,跑在了时间前面。

众生有尽,我愿无穷,人生有时,净慧长老觉悟众生、奉献众生的愿力是无穷无尽的。可惜众生福薄,天不假时,净慧长老无法象虚公和宝掌和尚那样长住世间,但他已经建立的事业足以开启中国佛教的未来,未尽之事自有后辈来完成。建南北道场,参东西祖师,混古今,绝去来,大心遍及十方,等觉超越三世,净慧长老本来无生,今亦未去,欲知长老,只这个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