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一不敬师友戒
发布时间:2025-01-12 01:34:05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第一、不敬师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轻」就以为很轻,四十八轻戒是相对于前面的「重」戒来说个「轻」,对于不清净者、有犯者说「垢」,所以叫轻垢罪。轻垢罪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恶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罗罪」。「失意」就是你犯这些会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为四十八轻戒是比较轻的罪、是比较无关紧要的。这样就是轻视戒法、轻视戒律。这四十八轻戒里所有的都是要防范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毁坏「无作戒体」。
当然,「无作戒体」本不可坏,因你迷失了,才勉强名为「坏」。所以这四十八轻不是跟你说你犯了这罪过很轻,而是「恶作」。所以当看到「犯轻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恶作罪」,名为「菩萨恶作罪」。「恶作」是说你这行为是错误的,是恶的。你不敬师友,乃至后面的「军阵合会」、「烧山林旷野」、破坏三宝、毁谤出家人……等等,这些都是恶作,过失非常地重。所以这不是属于轻的戒律。不懂的人就会觉得犯了没前面十重戒严重,那就错解了。轻是对重说轻,也就是有四十八条恶作罪,里面有很多都牵涉到只要你犯了恶作,你就会毁犯到前面的杀生、偷盗、妄语、邪淫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毁谤三宝,背大向小就算是毁谤三宝。
所以这四十八轻是远护,为什么叫「远护」?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样地重要。永明大师说过:如截琼枝,而寸寸是宝;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师用栴檀来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将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来,每一片都是香的;琼枝就是珊瑚,「如截琼枝」,是说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宝。又有古德讲:「如人食蜜。中边皆甜。」无论是重戒、无论是这四十八轻戒,都非常地重要,都与「无作戒体」息息相关。
为什么特别强调「无作戒体」?因为太多人不懂了。实际上,这戒相不会离开戒体,但是你不明戒体只有戒相,那是没有办法持得好、持得圆满。所以一定要懂得,这梵网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时候,弟子犯了以后才制。憨山大师告诉我们:菩萨戒是性戒,其余的戒都是遮戒,用来防非止恶。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为你不受菩萨戒,你就没有过失,做了还是一样有过失,这点一定要知道。
第一条:「佛言。若佛子。」佛子是指有学佛的,无论你是国王,「欲受国王位时。」你要登基做国王,或是「受转轮王位时。」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时候,应先受菩萨戒,那现在没有国王,包括现在称为总统、称为主席。或称为总理都一样,或是要任各部会的首长,你是学佛人,你如果要接这职位的时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萨戒,这是佛规定的。「应先受菩萨戒。」为什么呢?它这里所说的不光只是一般我们看到的这些达官显贵,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经商,受执行长位时、受副执行长位时,都是一样的。你有受菩萨戒,你的商品在制作时就不会是黑心产品,就不会损害众生。为什么?因为菩萨以慈悲心为本。不是只有做一点善事,这菩萨戒教你要利用你的职位,利用你的财富来利益众生、来推广佛法、来破除外道。
所以释迦牟尼佛规定,不管你做什么样的职位,或是做官,都应当先受菩萨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这里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种鬼神。现在佛门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这个鬼,又是哪个城隍、哪个王爷来附身,来请作三时系念,还一做就做几百场,做到出家人都迷惑颠倒,在家人也跟着迷惑颠倒。这只是举三时系念作例子,还有很多各种的法会。不要听到人家赞叹你两句,说哪一个鬼、哪一个神,说你多有修、你是佛再来,很希望你来做法会,一听到这话就迷惑颠倒了。这就是「出家难过恭敬关」,无论什么年纪都一样,尤其是有一些年纪大的,习气特别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还有在家人也是一样,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这是指天龙八部。「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这里是说:你真正受菩萨戒,愿意利益众生,你跟这些八部鬼神发的愿是一样的,他们也发愿要护持正法,你跟他们算是同见同行,所以他们也会尊敬你、守护你,因为他们也持菩萨戒,也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这一戒就是教要敬师敬友,所以天龙八部一样会守这条戒律,也会守护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调,你喜欢破坏佛教,你喜欢背大向小,你喜欢世间的名闻利养,也许你现在还看不到报应,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后,这些鬼神一定会找你算账。
这条讲到:「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他会保护你的国家,他会保护你的国土,他会保护你的官位、保护你的企业……,为什么?因为你这是利益众生的企业,所以龙天善神拥护。这里讲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来求超度的鬼,他们自己三餐尚且有问题,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请他们吃饭,他们怎么有能力去保护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这些摩睺罗伽王、紧那罗王、金翅鸟王,这些大福报的鬼神,他才有办法去护持你;护持你的家庭、护持你的企业、护持你的事业,因为你利用你这个位子在利益众生,所以应当受菩萨戒。受了之后,「诸佛欢喜。」所以诸佛欢喜人家受菩萨戒。
可是现在佛门里面的假和尚不喜欢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会告诉你:「菩萨戒很恐怖,受了没有守好,将来就堕地狱,你还是不要受」。他劝你不要受,他还骗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样啊!」他就会这样劝你。所以,遇到这种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诸佛如来是欢喜众生受戒的,你能劝众生去受戒,诸佛欢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碍他,还用出家的身分劝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业了。人家发心要受,你劝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当别论。这点后面会跟你解释清楚。
下面讲:「既得戒已。」得无作戒体、得菩萨戒,能够「生孝顺心恭敬心。」这里讲的「能够孝顺」,不是回家孝顺父母。所谓「孝顺至道之法」是要你对于「至道之法」生孝顺心,如此之「孝」方名为「戒」,这种「孝」才是「戒」。什么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够让你至于无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顺至道之法」。「孝」者顺也,就是叫你顺于「光明金刚宝戒」、顺于菩萨戒,这个「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顺」两个字,就想到回家孝顺,那就不叫菩萨,因为你的心里生起执着来了,菩萨是要利益一切众生。当然,不希望你学佛修行的世间人会告诉你:「你家里面的人你都照顾不好了,怎么照顾众生?」这时候如果你心里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被人一句话就给转了。能成为家人是有四种缘而成的,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是来报恩的、还债的,都会让你心生贪着;若是讨债的、报怨的,就会让你生瞋恨,无论怎么演变,总是堕在贪瞋痴当中。达摩大师讲:贪瞋痴三毒,名为三大阿僧祇劫。众生不能成佛就是被这三毒所系缚。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系缚你三大阿僧祇劫,都无法成就!
所以要知道,没有正知正见,你很容易就被世间人给转了。世间的事情没有圆满的时候,学佛应当勇猛精进。世间这些万事都可以送给别人,都无关紧要。之前跟同修讲过:你不要以为你现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现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现前的财富是你的财富。这些在你断气了以后,你的老婆可能是别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别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还有更离谱的,现在你的先生就是别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别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这世间,有人替你养老婆、养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专心来学佛,你不要再执着了。你不要再去看什么幸福人生讲座,拿着救世界当作借口,试图挽救你的婚姻,这事即使超人来都没有办法转变,佛菩萨来也没有办法,而且佛菩萨来一定劝你放下,劝你不要在意。世间这些财富也不是你的,经典说:财为五家共有。且不说你遭难失财,单单你家出了一个败家子,就能把你的钱财全部败掉,所以这钱财不是你的。即使现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么是钱,你就知道「钱」根本是虚妄的,每一个国家的汇率每分每秒都在变动。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实际价值,而是生灭变异。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听到讲「孝顺」,就只想到家庭、事业……等等,世间意全部冒出来,这是不对的。大家要学维摩诘居士「示有眷属。常乐远离。」虽示现有这个家庭,但是心里绝不贪着,常乐远离。佛在《四十二章经》讲:「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来系缚你的,他们没有一念想要出离。如果你是女众,这一句经文你就要这样子受持:「牢狱有散释之期。丈夫无远离之念。」要反过来受持。对男众来说是妻子,妻子无远离之念。对女众来说是丈夫,丈夫无有远离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觉经》云:「安贫守道。唯慧是业。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业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种种的情见。
「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当见到你的上座,教你的亲教师、你的轨范师、你的依止师,乃至于佛门里面的这些大德、法师、同学,一起学大乘的,是同见。同依一个戒师修学大乘的、同依一个和尚学大乘的名为同学。同见于大乘佛法、同行于大乘佛法者,这些就是指你的同参道友。说同学、同见、同行,实际上讲的都是一样的。
「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见到他们要恭敬,不可以当作没看到。恭敬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学习别人的好处,学习他们身上的德行,所以名为「问讯」。一般的问讯就是指到佛门来打个毗卢印,问完之后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问讯。在佛门里面的问讯,除了打招呼以外,还要肯学习,要虚心、要谦下;这都是问讯的意思。不要在道场斗争、斗乱。自己讲话要谨言慎行,要想到这话要是讲出去,人家会不会误会、会不会对别人有所损害、对道场有所损害?想清楚了再讲,不要恣意而为、而言。不要带世间的习气,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讲世俗话……,这都包含在问讯的意思中。这才叫「起承迎礼拜问讯」。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如果不但不问讯,连样子也不装,或是只有装样子,假装很谦虚、很客气,心里面都是憍心、慢心、痴心、瞋心。认为自己很行,认为自己是老修,认为自己是老参,认为自己在这个道场很久了,认为自己在佛门里面很有贡献了、很有地位了,这都是憍心、慢心、痴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缘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学反生毁谤、生痴心,统统都是犯戒的行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这是教你要「如法供养」,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养。此外对于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须一一如法供养。甚至「以自卖身国城男女」,如果是国王,他可以把国家王位让给别人,去学习佛法,卖身、卖国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户长者,你可以舍家业、七宝百物,统统都拿来供养大德法师、大德和尚。这是指受菩萨戒的人应做的。「若不尔者。犯轻垢罪。」也就是:应该身口意三业皈依佛门、皈依戒法,这就是「恭敬师友」。你真能这样做,一切天龙善神都护持你。
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契丹作乱,武则天派兵讨伐,并请法藏国师,也就是贤首国师帮忙,在长安设十一面观音像,依法持咒。没几天,前方就传来捷报了,说贼兵听到天鼓声,见到观音大士从空而降,契丹军心大乱,使得敌人不攻自破,全部溃不成军,于是退去。这就是感应。
在唐朝唐玄宗天宝元年时,西域康居(音渠)大石等国,联合西域诸国领兵攻打安西,唐玄宗他派人去请不空三藏大师诵咒做法,不空三藏大师念了仁王护国密语,才念了十四遍忽然见到神兵五百人,带甲操戈立于殿庭,大师告诉玄宗皇帝,这是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意,前往救援安西,请陛下设食供养以遣之,到四月的时候安西回奏长安。二月十一日,安西城东北方黑云中见金甲人高约一丈,空中鼓角大鸣,声震天地。敌寇帐幕间有金老鼠咬断弓弦,五国联军实时兵败溃逃。煞时间城楼上见天王形,并谨制其像以勘验之。这一天就是诵咒做法之日,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护法神护持你、护持这个国家。这是唐朝的真实公案。
所以真正持菩萨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护你的国家、保护你的事业、保护你的企业,甚至保护你的人身。前面两个例子:武则天请贤首国师,贤首国师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师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护持佛法,这都有历史记载,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萨戒。唐德宗礼清凉国师为菩萨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这些国师作菩萨戒的戒师,受菩萨戒。所以不论你是在什么样的职位,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后要恭敬师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宝,奉持佛法、护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财力、用你的人脉护持佛教,推广大乘、推广了义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现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说要学弟子规、学世间法……等等的,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着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坏佛教,还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们也说自己是学原始佛法。这些外道统统都要扫出佛门去,不可以让他待在佛门,这些都是妖魔鬼怪来破坏正法的。你有学菩萨戒,你就有这个发心,你肯发心,你就有这力量、智慧、辩才,你就有这么大的福报可以护持佛教。
这部分是讲第一条戒,恭敬师友、恭敬三宝。
出处节录:《梵网经菩萨戒正说》一书,悟显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