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人之孤 容人之过
发布时间:2025-01-14 01:34:4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悯人之孤 容人之过
好,下面是“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啰。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呢——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了没有妻子叫“鳏”;老了没有丈夫叫“寡”。这鳏、寡、孤、独四种人是“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所以国王施仁政首先关顾这四种人。那么这里特别讲到孤儿,孤儿幼小的时候不能自立,需要人帮助。原来他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也是这样地去慈爱他——恩勤顾复。“恩勤”、“顾复”就是出在《诗经》里面的,是对小孩那样勤劳地恩养,这个“顾我复我”,“长我育我”,反复地去关顾。珍爱子女就像掌上明珠,这个捧在手上,背在肩上,提在手,抱在怀里,唯恐小孩不能长大成人。这父母的心哪,全心都在子女上啊,那真是无私的大爱啰。但不料这个父母却中途由于寿命福报问题,就抛开子女自己先走了,这叫“骨肉捐弃”呀。骨肉捐弃,在九泉之下他都会心挂念着这个子女呀。前面讲魏颗救了一个妇人,妇人的亡父都在打仗的时候帮魏颗的忙——报恩哪!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事情,就要有恕道——推己及人的恕道。假如是自己的子女,就是自己去世了留下了孤儿寡女,那么孤苦伶仃,又没有长大,那忽然遇到一个仁人君子,来帮助这个孤儿,帮助他长大,那你在九泉之下的感恩是如此的深切啊;如果或者碰到凶暴的恶人,看到孤儿可以欺就凌虐他,贩卖孤儿,使他感到耻辱,甚至还做那些医学上的实验等等这些,那你在九泉之下的饮恨,又该是多么的深切!所以,“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就是要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来关顾孤儿,这就是仁爱之心。 那么这个“孤”的内涵也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小时候失去父母为孤儿,那推而论之,外没有叔叔伯伯,内没有长兄弟弟,这也叫“孤”。如果用这观念来看,现在的独生子女也是“孤”哇,所以现在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过程,他是有问题的——他心理上是有问题的。原来兄弟姊妹多,它从小就在家庭训练你跟兄弟姊妹之间怎么有一个和谐关系:如果你一意孤行,其他的兄弟姊妹就不答应了,可能就会吵架,就会打架,他在打架、吵架当中,他会认识到自己不能过分。但是现在独生子女没有这个训练,他在家里他是老大。他以为在学校在社会上他也是老大,一旦他碰到在社会上在学校不是老大的时候,他马上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挫伤。心理上挫伤他就有可能采取过激的行为,这就是心理上的缺陷所致,过激的行为或者就是非常暴力,或者自己去自杀,所以这些小孩孤僻呀。当然中国人口多,我们也不是说计划生育的政策怎么样,就是说这种独生子女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是有他先天的不足的。 再就是自己家族里面越来越衰微,福报越来越薄,中青年的时候都没有子女,到了晚年才得一点聊解膝下之荒凉的子息,这也叫“孤”;或者你做官经商,在外旅羁他乡,这也是“孤”;你出差在外,离开故乡家人举目无亲,这也叫“孤”哇;甚至,在这种修道上,你修道很有道心,很有道德,这个谤随名高哇:这个时代,大家都是差不多,都不怎么地,你忽然表现得非常得优秀,非常得与众不同,高处不胜寒啦。每个人内心的劣根性——都有嫉贤谤善的这样的劣根性,所以我们对那些素质非常好,很有道德、很孤标脱俗的人,当这些诽谤来的时候,我们得想怎么去护持他,怎么去消解这些对这个道高者的诽谤。所以这些末法时代,道高德秀者他也会有一种孤独感。那么对这些我们也得要“悯人之孤”,所以这个“孤”——这种寂寞、这种无助,它的面非常广的。所以我们怜悯的心以及行为也是要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放开心量行善积德。 好,请看下面——“容人之过”,就是能够宽容他人的过失,其实我们每个人检点一下,都不是很容易做得到的。所以儒家的圣人都在告诉我们一定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就是你指责自己的过恶,你不要老是攻击别人的过恶。当孔子弟子有人在指责谁谁什么不行的时候,孔子都是说:“我自己修心养性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啊。”佛教也说:“静坐但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儒、佛圣人都这么说,为什么不断地说?其实我们的这种众生的一个很强的劣根性,就是眼睛总看到别人的过失,口里喜欢说别人的过失。你让他去赞叹别人,他口很难开;让他去谈别人的缺点,那“啪啦、啪啦、啪啦”口若悬河。这就是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什么坏事会传千里?因为大家都喜欢传坏事。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大家都不愿意说别人的好事。它说出了一个人性当中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样的一个劣根性转化过来。所以儒、佛圣人千言万语都是要我们自己去检讨自己的过失,时时反躬自省,没有闲暇去责备他人:“吾日三省吾身”。他人犯过失,有的是有心去犯的过失,有的是无心去犯的过失,就是谈动机。儒、佛圣人在动机和效果当中更重视动机,动机就是举心动念。那么一般不是有意造的过失,我们容易宽恕——宽容他,原谅他;但是故意造的过失就觉得不能原谅了,难以宽容。所以这是一般人的情况,我们要学圣贤之道的人,有志要宽容他人,就偏偏在对方有心造过的这个时候,要宽容他,这叫“学而时习之”。这个“时习”指什么?就是在我们要狭隘的时候,一定要放大心量;在我们很难原谅的时候,一定要去原谅。这就是“时习之”。那有心造的恶都能够宽容,更何况无心造的恶呢?那么事情到无可原谅的地步,你还能勉强自己原谅他,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的什么?心量啊!心量越大,他的福报越大呀,这叫宰相肚里好撑船哪。然而还是要勉强去原谅,一定要原谅。 那么勉强也有一些方法,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方法提出三点,这三点还是很有作用的。我们学佛,一定先学会做人啦,做人确实很难做啊,这个“人”字一撇一捺,好写呀,但这人确实太难做了。
那么,做一个大人要有容人之过的海量,那这个量来自什么地方?第一,要原谅对方的无知。他造作过失是由于他无明啦,是愚痴啊,那天底下大概庸人、愚痴的人多,所以他做这个坏事,你得要原谅他,你不能以圣贤的标准来谴责他。因为这个圣贤少哇,一般的人多呀,他无知啊,他做了错事,他也不会有一种良心上的谴责啊。所以这个就是世间这种没有惭愧心的人,这种庸人太多了,你不能用圣贤的标准去指责他。如果你指责他,原来没有智慧的是在我这里。你得要原谅他的无知,这是第一。 第二,要怜悯他的这个寿命短暂。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时间过得飞快,“白驹驰隙”呀,过一天就少一天啦,就像一个囚徒要到那个砍头的刑场上去一样啊,步步近死呀!所以对这种人,我们难道还不生怜悯吗?有怜悯心我们就容易对他原谅。 第三个就是,这种坏人、恶人是我的这什么?药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见到善人,见贤思齐;见到不善之人,叫什么?就是一面镜子,警觉自己:我是不是会跟他一样,我不要犯他身上那样的过失——内省。他能够帮助我内省,他就是我的老师。既然他是我的老师,我对他感谢都来不及,还怎么会跟他去计较哇。哎,你看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这是圣人才能说出的话,这也就是容人海量的一个依据。所以,常作这样的观想,就能够平时容不了的恶事、恶人就能容了。那么能够容人,实际上对我们自己有好处。如果不能包容对方,我们的心就会烦躁,躁动;能够包容对方之后,就心平气和。你心烦躁的时候,感觉到面前都是充满荆棘。心里烦躁,“荆棘”现前,就是脚下的昆虫、蚂蚁都觉得碍路,不顺心嘛,看什么都不顺心——人的情绪有一种迁移的。如果心平气和了,哎,不设城府,真正的贤人君子不用机心,真诚待人——不设防的“城市”。但是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大家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你不防备一手那是要吃大亏,所以叫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大家就设了很多城府,设了很多的保护机制。这保护机制越来越多,这种机心越来越重,修道就很困难,仁爱心也很难显发出来。所以不设城府,光明坦荡,你有这种心,就是相对仇恨的国家吴、越——吴越自古以来都是敌对国,但是当你风雨同舟的时候,这个越国和吴国的人都会像左右手一样的相互帮助,所以虽吴越都可以同舟共济。而且当我们不能容纳别人的时候,必定会跟对方计较,必定会跟对方斗争。所以,你在斗争的时候一定说:“你这样做的不对,你这样做的不对。”希望他没有这个过失,但由于你的指责,使他的过失更多。你如果能够容纳他,不跟他计较,也不指责他,哎,让他自己慢慢地感觉到惭愧,感觉到自己不好意思,所以你不求他无过,他自己就能够慢慢子少过失。所以古人云:你老是见别人的不是,就是一切恶的大门打开了;你总是能见到自己的不是,就是一切善的门打开了。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个孟子说,对方跟你计较,不听你的话,你不要去指责对方,这说明你真诚心感化人的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反求诸己。就好像这个射箭,你射箭中不了那个靶子的心,你不要去怪这个弓箭不好,也不要怪那个靶子挂歪了,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所以这一点,我们如果有这种“容人之过”的心态、这种胸怀,我想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和谐得很多。因为我们一般的人碰到一些矛盾斗争,总是指着对方的,很少去指责自己的,当你指责自己的时候,问题就会摆平很多。好事给他人,坏事留自己:遇到责任的时候你担待起来,功劳、好的东西给别人。你这样去做,慢慢子你就会走向一个道人的这样的品质。 好,下面举出一个例子——“举不避仇”,“举”就是荐举贤人,不回避仇人。文昌帝君说,就是说他有一世在周厉王的时候,他的父亲叫张无忌,他那时候投胎叫张孝友,又叫张仲。他的父亲张无忌之所以被天子周厉王所流放,是由于他父亲有一个同僚叫南风成,说了他的坏话。说了他父亲的坏话,才使得他父亲遭受了流放之苦,在流放的过程当中,就去世了。这是整个朝廷上下都知道的事情。那么对于作为儿子的文昌帝君来说,这就是不共戴天之仇哇,这是父亲的仇人了。“终天之恨,予未之忘”,他也不忘啊。后来这个风成去世了,他有一个儿子叫温叔,这温叔呢,很贤良,而且很有才能,现在的话就是德才兼备。他生了一个很好的儿子。这个韦师氏——韦师氏就是前面讲的韦仲将,就是文昌帝君他的同僚好友,常常对文昌帝君说,这个南风成的儿子,“好学无厌”——很刻苦好学,不断进取,所说出的语言非常言之有据,能够成为大家的法度,在朝中贵族子弟当中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人才。而且非常感慨这个天道难知啊,真想不到南风成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意思就是说他的父亲不怎么地,是一个不怎么道德的人,然而他的儿子却这么优秀。哎,你看文昌帝君虽然对他的父亲的仇人,有不共戴天的这样的心怀,但是听到他儿子的善行,心里也很高兴,也很羡慕。你看这个胸怀!等到文昌帝君自己又升了一级提升为大夫的时候,他自己原来的那个官位就留了一个空缺啊,空缺就得要有人补上去。文昌帝君就把这个温叔推荐上去了,做这个保氏的官位。保氏这个官位就是教育朝廷贵族子弟,匡正君主,也属于谏官的这个范围。这个温叔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好,非常称职。说这桩事情。好,那么古圣先贤他在对待仇人是什么胸怀,我们在这里一定要学习。可不要恨之欲之死呀,叫“恨屋及乌”哇,这都不能搞牵连的。 你比如这个鲧,鲧虽然被虞舜诛杀了,但是,虞舜并没有由于大禹是鲧的儿子而有偏见,发现这个禹有能力,把他提拔起来继续他父亲未成的治水的事业,最终大禹成功了。在周朝刚开始的时候——周武王去世不久周成王刚刚上来的时候,周成王年纪小,周公摄政,管叔和蔡叔就跟殷——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联手,就有一个反叛的行为。反叛行为最后被平叛了,这个管叔和武庚都被杀了。那么管叔、蔡叔是谁呢?管叔是周公的长兄,蔡叔是周公的弟弟,就等于他的兄长和弟弟被周成王下令诛杀。但是周公并没有由于他的兄长这样被杀而起不忠诚的心,而且还是忠心耿耿地辅佐周成王。所以这个文昌帝君不由于他父亲的仇恨故,而使国家失去一个良好的人才,让那些贤士放在一个下僚的位置上,可见他是善用其孝。文昌帝君肯定是孝他的父亲,但是没有由于这个小孝而妨碍让一个国家得到一个优秀的人才的这一点,这就是胸怀,这就是“容人之过”。——2008年11月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